中国美术史
本课程团队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史》所具有的思政教育潜能,从美术史的学习中反思我们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从理论高度不断推动我们的认识,激发我们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格局。
案例摘选
莫高窟:敦煌的历史、宗教与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熟悉莫高窟艺术演变的脉络;
2.理解莫高窟艺术、宗教和历史的关系。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敦煌灿烂的文明中汲取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要汲取时代精神,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育人主题
多元文化融合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过程及内容 | 设计意图 | |
一、课程导入 以道士王圆箓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小故事导入。莫高窟文物在王道士寻求官方的重视与保护未果后,随着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相继到来流向世界,形成了敦煌学,引导同学对莫高窟的历史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的价值有所体认。 | 以莫高窟文物发现和流失的故事开篇,希望藉此告诉学生必须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才能对文明的载体有更深的体认,莫高窟的艺术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表征,其风格的变化也能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变迁。 | |
二、课程内容分析 提问一: 莫高窟艺术演变中呈现了哪些风格与内容的变化?
提问二:莫高窟艺术演变的动力是什么?
提问三:艺术、宗教和历史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通过莫高窟的艺术,我们应如何看待信仰,看待文明? | 提问一是为了让学生从图像内容和风格上把握莫高窟艺术的时代特征,为之后思考艺术演变的动力奠定基础。 | |
提问二、三是在理解莫高窟艺术演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思考演变的内在动力,以及艺术和宗教、历史之间的关系。 | 切入思政育人点: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文明的基础。 | |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在每个人的日常之中,如果以多元论思想接受不同的文化,以开阔的胸襟重塑更具包容性的现代文明。 | 切入思政育人点:建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 |
三、课程总结 通过该课程大家可以认识到敦煌一直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混融地带,其千余年的历史就铭刻在石窟艺术中。宗教力量是莫高窟艺术演变的根本动力,恰如BBC纪录片《文明》中所言“文明,就是比信仰多一点点”。
| 宗教和艺术之间向来就有紧密的联系,穿过历史的尘埃,才能感受到敦煌艺术的深度。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信仰,而文明却可以超越单一的信仰,思政育人的目标就是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 |